当前位置:主页 > 建碑迎灵 > 正文
《世界日报》缅仁安羌揭碑 悼远征英雄

2018-05-23 16:41 刘放吾将军纪念网
《世界日报》特派记者许惠敏  缅甸仁安羌2013年1月13日电
70年前的中国远征军以不足一团的兵力,击溃日军33师团,解救在缅甸仁安羌被围困的英军、美传教士及记者7500余人,当时领军的113团团长刘放吾的后代、参与此役的幸存老兵李玉昆、抗战名将后代、关心中国抗战史的两岸专家学者60余人,13日中午一起站上70年前抗日关键一战仁安羌大捷死伤最惨烈的501高地,一起见证「仁安羌大捷纪念碑塔」的揭幕。
「建碑除了了却家父刘放吾将军生前的心愿,更重要的,让父亲带出去战死沙场的200多位子弟兵,得以长眠安息。」刘放吾次子刘伟民在揭幕式上代表大家,向现场唯一参与仁安羌大捷的李玉昆及参与此役的113团800多壮士致敬。
13日的揭幕仪式宣读祭文、祭奠忠魂、献花、默哀,依次进行,美国驻缅使馆、中华民国国防部部长高华柱都送花圈至揭幕仪式现场。仪式庄严隆重,最后并由抗战史专家在碑塔上,配合地图,向嘉宾讲解仁安羌战役当时激战情况、援救英军的部署和脱困路线。仪式结束后,所有参与嘉宾流连纪念碑,追思巡礼。 
在洛杉矶经商有成的刘伟民为还原仁安羌史实,全球奔走数十年,建立纪念碑算是完成先父最后一个心愿,这是中国远征军70年来在缅甸所建造的第一座纪念碑。 
刘伟民说,父亲在世的时候没听他提战功,却常对他们兄妹们说,当年带出去的湖南子弟兵却永远再无法把他们带回来。看不到妻儿,见不到爹娘,年轻的生命为民族战死沙场,甚至尸骨无存,「父亲提及此事,都会感慨而唏嘘。」 
更令刘家耿耿于怀的是,二战之后中国远征军在缅甸的墓地和墓碑都被铲平,以致中国在二战中用鲜血建成的功勋遗迹也被抹去;反观英国在仰光建有国家公墓;即便战败国日本,也在战后透过各种途径,在全缅甸日军曾经作过战的地方,修建大量的慰灵纪念碑。 
但客死他乡的中国远征军,却魂归无处。不只是完成先父遗愿,刘伟民希望「纪念碑揭幕之后,让大家永远记得这一段历史!」
放下政治意识形态,两岸军界与抗战名将之后,一同纪念入缅作战70周年,并重温70年前国军救英军的这段佳话。
当年战事的幸存老兵、93岁的李玉昆,从江西转了三趟飞机,才到仰光,话不多却十分精神。他说,很高兴能在有生之年再回到仁安羌,吊祭70年前牺牲的同袍。 
来自两岸三地及美国60多人12日陆续抵达仰光,并搭乘包机抵达距仁安羌最近的缅甸古都葡甘机场。除了来自马里兰州的刘放吾长女刘伟华、次子刘伟民,13日亲临现场见证揭碑仪式的还有周恩来姪女周秉德、抗日时领导救国文艺活动的郭沫若之女郭平英、淞沪会战时率800壮士坚守四行仓库,后遇刺身亡的谢晋元将军之子谢继元、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时壮烈牺牲的第200师师长戴安澜之子戴澄东等十多位抗战名将后代。 
台湾方面有国防部驻泰办事处武官霍霈上校、退役中将陈兴国、前空军官校校长陈盛文中将等八位将官及中国远征军杜聿明中将之女杜致廉与会。 
霍霈称,身为黄埔一分子,能重回历史现场回顾国军万里驰援盟军的这段70年前佳话,要特别感谢刘伟民对父亲的一片孝心。
曾任中国第九、十届政协委员的周秉德致辞前,先向先烈亡灵深深三鞠躬,她说,国共一在正面战场一在敌后战场,一齐为中国反法西斯战争做出贡献,而刘放吾是国际抗日战场上以寡敌众打败日军代表人物之一。她说,纪念碑揭幕让她想到抗日70多年后,日本军国主义仍蠢蠢欲动,染指钓岛。「全民族抗日,两岸应携手合作!」
二战中国战区委员长蒋中正之孙蒋孝严为纪念碑题字,蒋孝严办公室主任詹清池说,仁安羌大捷埋下抗日胜利的种子,这场以寡敌众的胜仗鼓舞了中国青年从军的热潮,他很敬佩刘伟民排除万难建纪念碑记下这段历史,「我们有责任教育下一代,历史不能忘记。」 
仁安羌大捷简述
中国远征军是1942年至45年国军抗日最艰难时期,为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和打通援华物资运输线,而派至滇缅印战场的抗日部队,是中国与盟军直接军事合作的典型代表。
1942年初,日军席卷东南亚,长驱直入缅甸,企图与纳粹德军会师中东。2月16日仰光告急,为保卫中国唯一对外补给线,协同英军阻击日军侵缅,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以第五军、第六军及第六十六军合编为中国远征军,大规模开赴缅甸。 
位于缅甸中西部的仁安羌(Yenangyaung)在缅语意为「油河」,战略地位重要,更蕴藏丰富石油资源,成为日军侵缅的必争之地。1942年4月,入缅英军总指挥史林姆将军(Williams J. Slim)下令破坏仁安羌油田,日本占领油田的企图因而破灭,但向仁安羌推进的野心却未停歇。此时英缅军第一师节节败退,史林姆以手写谕令,希望当时正在曼德勒城清理防务的66军下新38师第113团团长刘放吾,带团赶来接防并掩护其撤退。 
4月16日,日军在仁安羌北屯冈(Twingon)建路障,也在平墙河双线封锁,英缅军无法接近水源所在的平墙河,饮水供应中断。史林姆后来在自着「反败为胜」(Defeat into Victory)一书提到当时懊热又缺水,战况紧迫,「英缅师完全崩溃!」 
刘放吾接获师部命令后,率全团官兵向平墙河挺进,同时派副团长曾琪随英军赴平墙河北岸侦察敌情、地形,113团于17日午后抵达战区,刘放吾将军曾记下当时作战情况:「18日凌晨,我部队在协同作战的英军战车及配属炮兵掩护下,向平墙河北岸日军采两翼包围态势,开始攻击,…… 敌军包围英军,我军包围了日军,日军腹背受敌 ……,我军以昂扬斗志必胜信念、炽烈火力向敌反覆冲杀,直到午后四时,敌终于放弃阵地,纷纷涉水逃窜。」
从17日至19日,113团与日军鏖战四天三夜,800多兵力折损202人,第三营营长张琦壮烈成仁。19日午后2时许,113团占领501高地,击溃油田区之敌军,到3时以后,救出被围英军约7000余人。 
仁安羌一役,中国军队以不足一团的兵力击溃日军一师团,并将被围英缅一师救出重围,是中国从鸦片战争以来,境外战役的首胜,证明顽强凶悍的日军并非打不垮,也让国军长期对日长期抗战的输血道,不致被日阻断。
刘放吾解救英军真相掩埋半世纪
国远征军113团以寡敌众在仁安羌为英缅军解围,是清朝中叶以后中国在境外第一次挫败日本军队,对抗日穷途末路时提升国军士气、盟军对中国战力的评估,都有积极而正面的重大意义。
如此重要的战役,历史真相却因英、中两地不同的主客观因素被隐藏了半世纪。即至今日,英文维基百科打入Battle of Yenangyaung,率领中国远征军113团入缅,救出英军7000人的主将功臣,写的仍是中国远征军新38师师长孙立人,对实际领兵作战、与日鏖战三昼夜的113团团长刘放吾,只字未提。
多年来细心保存着父亲当年击溃日军抢下的一面日军旗、日记,及一封入缅英军总指挥史林姆将军致刘放吾的英文请援手令,洛杉矶华裔企业家刘伟民学的是工程,相信证据会说话,全球广搜仁安羌战史资料,目的只有一个:还原历史,让父亲刘放吾和父亲带去的113团子弟兵功勋,能写入青史。
为何「仁安羌大捷」史实真相数十载后才柳暗花明?刘伟民在父亲过世那年出版的「刘放吾将军与缅甸仁安羌大捷」一书中提到了诸多原因。
新38师师长孙立人侄孙克刚在1946年写「缅甸荡寇志」是第一部记述仁安羌大捷的书,但孙克刚本人并未亲赴战场,书中不仅对战况时地的记述诸多错误,对运筹帷幄的刘放吾团长也只字未提;而后引述者以讹传讹;此后,中国远征军副司令杜聿明将军在其回忆录中,还将113团团长姓名误写成「孙继光」,更造成研究史实的困惑。
刘放吾一介耿直,身为孙立人下属,只知服从上级、谦逊无争,不对外界各种道听涂说多做解释。而后孙立人因兵谏蒋介石遭软禁,刘放吾更从此闭口不提过去战功。刘放吾因孙立人案退伍后清贫养家,靠卖煤球维生,同样卖煤炭的第一营营长杨振汉,境遇更惨,因天灾生意一夕垮掉,妻离子散。
在战争史料方面,由于当年仁安羌战后,部队忙转进撤退,中方仅有一份关于刘放吾解救英军之战报,却也因战争遗留南京封存多年,真相也不见天日。直到中国改革开放,接受抗日战争中国国民党打正面战场,史料出土加上老兵现身说法,真相渐渐浮出​​。
仁安羌大捷50周年前夕,英前首相柴契尔夫人1992年访美时特别在芝加哥会晤刘放吾将军,代表英政府及人民感谢50年前刘率兵解救英军的壮举;国民政府在仁安羌大捷后,刘放吾获蒋中正颁发陆海空军甲种一等奖章执照,但奖章一直到50年后才送至高龄93岁的刘放吾手中。
1994年6月,刘放吾病逝洛杉矶,2012年,在他过世18年后,马英九总统追颁「总统褒扬令」,肯定70年前陆军新编第38师第113团团长刘放吾抗日安攘、驰援缅仁安羌英军,为国家立下显赫战功。
此外,本报去年9月报导英仁安羌幸存老兵跨海谢恩的故事,老兵费兹派翠克回忆中英难兄难弟的情谊,对刘家更是莫大安慰。
当年作战将士多半早已作古,刘伟民仍汲汲与时间赛跑,完成父亲最后遗愿,为当年带去缅甸作战却战死沙场者建碑安魂。
13日揭幕的「仁安羌大捷纪念碑」以中英文刻下战史篇,因加入孙立人新33师113团而入缅参与仁安羌之战的李玉昆,12日也在长子陪同下,重返缅甸参加13日仁安羌大捷纪念碑的揭幕式。
李玉昆说,他当年任警卫排班长未上前线作战,但刘放吾团长的指挥若定,对仁安羌解围战斗结束后掩护英军撤退,他仍记忆犹新。
在中国研究远征军算是顶尖权威人物的邓贤也说,他很欣慰刘家后代记下中国远征军的英雄事迹,并建碑留下史证。「走进历史,付出最多的往往是小人物!」理解两岸政治情势让这段历史空白太久,「晚了很多年,但做了总好过没做!」
CopyRight © 刘放吾将军纪念网 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 E-mail:liufangwugen#163.com(发送邮件请将#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