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相关报道 > 正文
《世界日报》仁安羌大捷 英老兵谢恩

2018-05-24 12:22 刘放吾将军纪念网
《世界日报》记者 许惠敏 / 2012年9月18日华盛顿报道
一个是长年定居约克夏的英国作家,一个则是长住美国的华人家庭,因为70年前的一场战争,结下了70年后相遇华府的缘分。
曾经跟随英缅第一师,在二次大战的缅甸仁安羌战役奇迹脱险的英国二战老兵费兹派翠克( Gerald Fitzpatrick ),尽管已高龄93岁,16日首度踏上美利坚土地,目的只有一个,向当时领导中国远征军113团以寡击众赢得漂亮一役的团长刘放吾后代,当面致谢。
中国远征军新38师113团在1942年4月17日至19日,以不足一团的兵力约800余人,与数倍于己的日军激战三昼夜,救出了7500名英缅第一师的官兵及英美记者、传教士和家属。该场战役是中国国军从鸦片战争以来,境外首次胜仗,也写下当年滇缅战区最传奇的一页,并证明强悍的日军并非打不垮。这样重要的战役,真相却因英、中两地不同的主客观因素被隐藏了半世纪。这场老兵谢恩的故事,也推迟了20年。刘放吾的英雄事迹,于1992年仁安羌大捷50周年前真相大白,英国前首相柴契尔夫人当时在访美行程中,特别拜访当时移居美国洛杉矶的刘放吾将军。
毕生淡泊无争的刘放吾,在两年后以95高龄辞世;英国方面,费兹派翠克则与时间赛跑,全力写实记录被二战英军统帅刻意隐瞒的战况真相,也还原“国军救英军”的佳话。
费兹派翠克21岁时被征调进入英皇家工兵队,22岁即被派往缅甸,他回忆说,出发前他和同船英军均被告知是前往一个战事安宁的地区,没想到一到战区,才发现英缅军领导无力,英军节节败退,尤其是仁安羌大战前,英军摧毁油田准备撤退,却被日军追击包夹,战况紧迫。
正当英缅军遭日军层层封锁时,领军低缅的刘放吾接获英缅第一军司令斯林姆的救援手令,立刻著手制定救援方案、搜集情报并完成部署,在三天战役中向盘踞滨河北岸前沿公路两侧的日军部队发动猛烈攻击,将日军击溃。
费兹派翠克提到,当时英缅军司令亚历山大怕失颜面,刻意淡化国军的贡献,他气不过,在在2000年写成《No Mandalay, No Maymyo-79 Survivers》一书,赢得同袍的尊重与感谢,今年5月再出《Ditched in Burma》,也因为这两本书,才间接联络上刘放吾在美的子女,有了这次的会面。
刘放吾次子刘伟民说,仁安羌一役不仅让“中华民国”国军实力受到盟军重视,也证明了凶悍的日军并非打不倒,“很不可思议,在地球两端的两个家庭,一起见证这段70年前的历史!”
刘伟民说,费兹派翠克不久前亲往中国驻英国大使馆赠书并向中国远征军致谢,中国使馆在网上发布了这则新闻。他的姐姐刘伟华得知后,于三周前打电话与费兹派翠克说上话,并表明自己的身份,费兹派翠克立即坚持要亲自来美,向救命恩人之后亲表谢忱。坐着轮椅下飞机的费兹派翠克,16日刚见到前来接机的刘伟华、刘伟民,就像见到亲人,硬是费力站起来,这次会面他“不能再等一分钟!”

费兹派翠克(左二)了却心愿,在华府和刘放吾子孙会面。左一为刘放吾次子刘伟民,前排右一、二为长女刘伟华、孙伯泉夫妇及女儿一家。
拿出父亲珍藏数十年、从溃败日军夺下的军旗和已泛黄的斯林姆发给刘放吾的救援手令,刘家子女说,费兹派翠克的出现,是仁安羌大捷的活见证,来得虽晚,但绝对珍贵。
CopyRight © 刘放吾将军纪念网 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 E-mail:liufangwugen#163.com(发送邮件请将#替换为@)